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托普风采 > 唐华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加快建设数字农村

唐华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加快建设数字农村

发布时间:2019-04-28 点击次数:4670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在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也是我国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日,25年前我们在用互联网的时候,一个邮件几个小时都发不出去,网一会又断了一会又来了,25年前全面接入互联网体系,到今天我们每家每户都有无线网络,25年来,在我的记忆里网络信息这块记忆犹新。
    今天又恰同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1周年,在这个雨生百谷、万物一新的承载希望的美好时机,我们以此举办全国县与市农业农村发展论坛,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农业融合发展,以数字化农业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举办这次论坛,我们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唐华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加快建设数字农村

 

    一是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今天上午专门已经举办了五届,也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勃发展的新形势,为展望大会丰富新内容、注入新的内涵。
    二是县委县政府是“三农”工作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是“一线指挥长”,那么数字农业农村的主阵地在县域,发展应用要靠“一线指挥长”。
    三是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也需要积极探索、跟踪评价、分享交流,营造“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氛围。
    稍后,中国工程院教授姜院士还要做独自演讲,也还特别安排了十个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做经验交流,我相信今天的论坛必将开启县域数字农业发展新的指碑,下面几点想法和意见和大家做个交流。
    第一切实增强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党的十九大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到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格外关心,多次强调要瞄准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面向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这片广阔的沃土,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这些主要的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并且领会,统计时代,建设数字农村是抓住机遇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农业,信息就是从深入技术的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管理和产业变革附属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进入到了大数据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的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为小农户以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形成历史性交汇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现实看,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是迎接挑战的责任担当,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城乡数字鸿沟面临拉大风险,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缺乏新动能,这些都是我们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化解这些强国战略风险,要善于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县委县政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面对信息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县级党委政府应该勇于担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直接调动社会资源,投资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切实发挥信息化催化技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从发展看,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是顺应大势的主动作为。当今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数据已经成为与农业时代的主力,工业时代的石油等等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要把数字农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尽管这些年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工业与农业相比,农业化数字转型的速度也急待加快,数字技术及应用。数字经济的潜力等待挖掘,我们应当看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需求会有弱减,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创新的空间更为广阔,因此,我们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主动谋划,抓紧布局,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强促进乡村战略实施,为实现乡村全员组织,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的推进路径。
    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辅助,机制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导,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国情农情,加强实践创新,以推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为主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强基础、补短板、促应用,找准着力点,统筹推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有力有序快速发展。
    在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方面,我们紧紧围绕全国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在提质增效和降低成本上挖掘数字经济潜力。
    一是着力构建数字资源体系,比如医疗改革,物联网治理手段,提升天空一体化,实施在线数字采集促进农业,同时要大力推进基层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和企业数据汇总融合与着力点。
    二是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我们要增强拓展意识,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抓紧研发我们农业的专用芯片,智能设备装备和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
    三是着力调整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警预测和优化配置资源两大核心功能,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问题,把数字技术应用到产销端,防御自然灾害,防控预警能力,降低控制成本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
    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强化在农村的责任基础,保障改善民生,农村数字化的全面提高乡村自制能力和乡村数字。
    一是着力推进物联网+党建,加快建设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完善全国党员干部现代教育网,深入推进党务、催务、财务的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二是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自主发展物联网+价格、物联网+医疗、物联网+便民服务,大力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就医、就业、社保、文化、旅游、社会资源安全等  局面广泛应用,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促进城乡工作服务推展化。
    三是着力推进智慧绿色乡村建设,加强数据采集的应用,探索开展农业农村管理的自动建设,促进资源管理应用,提升能力乡村建设水平。
    第三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主推。把信息工作排在重要的位置,在信息技术日积月累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真扎实干的行动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实践,当前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加快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要制定好实施方案。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领导文件以及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都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了 ,最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总会还专门召开数字乡村化的发布会议。农业农村部也必将国家数字农业规划(2019—2022),县委县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政策文件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推进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组织、机构、队伍、责任、投入和措施到位。
    二要统筹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之之重是建设重要的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各县市区都应该围绕优势产业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快数字化的指导,打通数据链、重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数据驱动农业农业、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把数据建设作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让人们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突出抓好农村电子商务,要把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点,推动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内容电商、品质电商、社交电商、视频电商。让农产品,特别是农科技产品,要利用好电商平台,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部署,更应该加大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供应能力,打造运营体系。
    四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已经开展的省份要鼓励支持益农信息社拓展服务的广度和知度,积极探索把益农信息社作为加强工作的要点,对准备开展的省、市、县要加快经济益农信息社建设,确保到2020年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在全国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信息人员队伍建设,跨立培育新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要以信息服务的便捷力不降低,服务质量不下降为前提,妥善处理好,要加大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力度,让手机尽快成为农民的“新农具”。
    同志们,朋友们,信息化发展的顺应时机,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任务光荣艰巨,我们要敢于创新,以饱满的精神真扎实干,推动县域数字农业快速发展,为党民和平,加快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新的积极贡献,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谢谢大家!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2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