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聚力“三个坚持”做好湖南粮食生产“大文章”

聚力“三个坚持”做好湖南粮食生产“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1-02-18 点击次数:1853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新征程中不断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新春伊始,如何奏响湖南“三农”发展新曲?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蒋慎之 龙方
    仓廪实,天下安。2020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要挑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须聚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民、藏粮于技”,大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粮食生产“大文章”。
    坚持“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抓好粮食生产须坚持“藏粮于地”,通过保护、建设、利用好耕地资源,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实现粮食生产“扩面增量”。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湖南省国土资源发展规划中对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要求,确保我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945万亩。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严格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数量底线;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850万亩。  
    实现耕地资源利用最优化。引导衡阳、华容、汨罗、鼎城、赫山、双峰等水稻生产优势区稳步扩大早稻面积,推广“早专晚优”模式,即早稻主推专用型品种,晚稻主抓高档优质稻;在浏阳、桃源等有条件县市推广“稻油水旱轮作”模式,水旱轮作用地养地; 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等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甜糯玉米、红薯、高蛋白大豆、小籽花生等旱杂粮生产;对不适合发展口粮生产的耕地,大力发展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价值。  
    坚持“藏粮于民”,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抓好粮食生产须坚持“藏粮于民”,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进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加强政策引导保障。按“谁种地、补贴谁”原则,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稻谷价格、适度规模等各类补贴;启动弹性托市收购,释放“优粮优价”改革信号,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落实农户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农业部门应突出精细农业特色,强化“湘”字号品牌意识。比如依托“洞庭香米”“常德香米”“南洲虾稻米”“松柏大米”“赫山兰溪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引导环洞庭湖地区稻米产业联盟企业等龙头企业,以粮食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与种粮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农户以订单生产、“耕田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参与粮食生产经营,提升种粮收益。
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支持粮食承储企业为粮农开展代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产后服务,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农户种粮意愿。     
    坚持“藏粮于技”,实现粮食生产内涵发展
    抓好粮食生产须坚持“藏粮于技”,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生产效能,实现粮食生产内涵式发展。
    推动种业创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应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种源“卡脖子”问题进行攻关,加强镉低积累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协作攻关和超级稻、优质稻示范推广。同时抓好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省南繁科研育种园、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托“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发挥粮食领域院士、专家作用,面向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推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建设,用好科技创新成果、行业共性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企业融资需求“四张清单”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大政府农技推广资金投入,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省内涉农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技术培训项目,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及稻田酸性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深翻耕等共性集成技术模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湖南日报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2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