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平方米的控制室里,监管人员只需查看数据,动动手指,即可完成10900亩水稻农田的耕种调控工作。这就是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的“古林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现场。从水稻育苗催芽,到田间耕种管收,在这个“无人农场”里,不见农户下田,即可真正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加工。
“古林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古林数字大田”项目),由宁波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古林镇农办联合托普云农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
项目充分利用本地土地规模化流转的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优质高效水稻精准化种植技术体系。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融合进“育、耕、种、管、收、烘”全流程,实现“让机器管理农田”的目标。
精准导航
实现农机无人化作业
“监管人员只需要在控制室,就可以实时查看园区任一农机的工作状态,而且画面非常清晰”,托普云农企业研究院院长朱旭华介绍说,通过精准导航,操作农机即可完成高精度的自动作业,不仅能实时采集信息,还可查看农机动态的运行轨迹、作业面积轨迹。
“如果想利用好每一台农机,完成高效作业,我还可以通过系统计算每台农机每天的作业量,再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精准分配,非常方便”,园区监管人员笑着说道。
无人农机下田作业
农机的自动化运作,不仅高效实现耕地、播种、收割等作业,改变传统农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业形式,更加快推进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导向,加速了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的步伐。
一屏纵览
数据助力科学决策
古林大田数字农业平台
在园区“数字农业项目数据中心”里,一整面大屏幕格外引人瞩目。这里显示的每一条数据,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数十个智能装备的搭建,做到了以地面传感器为点,无人机遥感技术为面,点面结合,全方位监测土壤湿度、灌溉时间、气象变化、病虫害等关键信息,帮助监管人员更好地完成对水稻生长“全透明”掌握,实现对不同农情的精准施策,显著提升生产效益。
无人机洒药
监管人员点开病虫害监测点的数据界面,介绍说:“当我发现这个版块的数值超过预定值时,可以马上将实时数据提供给相关专家”。系统也会结合预设好的科学分级防控方案,选择相应的杀虫方式。
如需遇到中等虫害,杀虫灯即可自动开启,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针对性杀虫;如遇到重大虫害,则可启动无人机施药巡田模式,不仅能降低农机作业对作物的碾压伤害,还可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园区里的市级超高产百亩示范地以946.56公斤/亩的高产丰收,产量比以往提高了20%左右,用工成本还减少了10%,化肥农药也少用了8%”。这可比传统凭经验大面积施肥施药好太多了”,监管人员说道。
环境友好
科技手段直击灌溉痛点
古林数字大田
整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搭建。项目建设初期,托普云农将稻田的沟渠改造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在这项“大工程”面前,托普团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稻田灌溉系统重新规划改造,建设出高标准的智能灌溉系统,才能更好地保证稻田作物的生产。因此,如今四通八达、整齐有序的稻田区域才得以实现。
这套内设进水口、出水口、水泵、闸门、蝶阀等的智能灌溉设施,不仅可以自动监测水泵的工作参数、沟渠管道的压力和流量、田间水位等,还能根据水位和墒情信息,自动远程控制水泵和阀门,科学灌溉农田。
“系统首先要判断目前的水质是否被污染,如果达到污染数值,出水口配备的净化装置就起了作用。被净化的水达到四类水标准后,才能排往周边河道,真正实现环境友好”,朱旭华介绍说。
从这个国家首批、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中可以看到,物联网、云计算等精准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农业产业发展。托普云农也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持推进规模化农业向自动化农业发展,加速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推进无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持续探索现代农业新型生产方式,切实打造出一批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无人农场”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