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一直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严重的虫灾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农药的加量使用,进而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农业领域,也推动了病虫害测报的改革。
那么在病虫害测报工作中,到底是人工下沉一线测报更准确,还是人工智能更胜一筹?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分析与对比:
传统VS人工智能对比图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作业效率还是节省成本方面,科技的力量都远超传统人工作业。
托普云农作为国内先行的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商,有着深厚的植保业务基础。多年来,托普云农深挖植保测报痛难点,自主研发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立志改变当下测报效率低下的局面。这套系统不仅充满了科技的“味道”,更广泛应用于全国29个省份,成效显著。
其中,坐标宿迁市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近期也已陆续验收,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了当地农业病虫害测报能力。
宿迁监测点实景图
想要全面提升病虫害测报能力,当然不能仅仅依靠硬件设备。整个病虫害监测系统由软件应用平台和智能硬件装备组成。布设于田间的虫情测报灯、益特性诱测报系统、气象监测站等智能装备尽职尽责充当“农田护卫”,实时、准确地记录着田间病虫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灾害情况、土壤墒情、田间环境等重要数据,工作人员通过云平台或手机就能实时查看上述参数,以便及时做好日常监测和预警测报。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系统的图像识别技术。以往人工测报需要走进田间地头,反复记录与更新数据,再进行上报。但这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轻松解决了以上难题。通过图像识别,可以实现对每个虫体的高清拍摄,一张张虫子的“证件照”会自动上传至云平台。查看虫体的同时还能分析出虫体的类别,辅助工作人员进一步分析决策。目前,系统已经可以识别一二类害虫100余种,准确率达90%。
整套测报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解放了植保人员的“双手”,降低了基层测报人员的工作强度,更提升了宿迁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以及科学化决策的水平,从源头有效控制病虫灾害,推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